检测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检测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藏蓟

发布时间:2020-10-18 19:44:05 阅读: 来源:检测厂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Guoji Gongchanzhuyi Yundong lishi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各国共产主义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团结奋斗的历史。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国际组织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及其领袖人物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以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

运动的兴起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19世纪中叶革命风暴的年代;在此后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它的组织获得广泛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运动产生的历史前提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迅猛发展。在英国基本完成和在法、德等国相继展开的工业革命创造了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逐渐激化。19世纪30年代起,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标志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见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开始提出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出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K.马克思、F.恩格斯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多方面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吸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准备了理论前提。

运动的发端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了准备。1847年 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的以德国工人为主体,吸收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1848年 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有了一个明确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

1848年欧洲许多国家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阶级斗争特别尖锐的法国,无产阶级充当推翻金融贵族专政的七月王朝的主力军,武装反抗资产阶级,谋求自身的解放。1848年巴黎工人 6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抗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1848年革命。在普鲁士反动政府策划的1852年10~11月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之后,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52年11月解散。

第一国际 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于1864年 9月28日在伦敦成立(见彩图[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4)])。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它的实际领袖。各国无产阶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联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它的精神产儿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创立新型民主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英勇尝试。1865年第一国际总部迁往美国纽约。第一国际共召开过 5次代表大会和两次代表会议。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各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内部 ..巴枯宁分子的破坏,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马克思的建议,于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代表会议期间宣告解散。

在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不过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或派别中的一种思潮、一个派别。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变,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以及整个第一国际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历史经验,作了长期艰苦的理论探索,发现并剖析了剩余价值,透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生、发展以至灭亡的历史规律,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轮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和派别。在同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两个主要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以及在对英国工联派、法国布朗基派、德国拉萨尔派的错误观点和倾向的批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赢得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和社会主义者的拥护,逐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第二国际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和国际工人运动发生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积聚和训练本阶级的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和帮助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起来。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于1875年与拉萨尔派合并,改名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它经历了反抗俾斯麦政府的社会党人法的艰巨斗争,是当时最有影响、走在前列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世纪70年代,在丹麦葡萄牙、美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19世纪80年代,在匈牙利、意大利、俄国、英国、挪威、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欧美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或团体。

1889年 7月14日,在恩格斯倡导下,有22个国家的393 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创立无产阶级新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它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的国际联合,一开始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比第一国际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为一致的思想前提。但它相当庞杂和松散,没有明确的纲领,它以每隔几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为其主要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从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瓦解,共召开 9次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特别是它的前期(1889~1900)在组织、积聚革命力量,团结教育工人阶级;积累议会斗争经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清除无政府主义影响;加强国际主义团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运动的壮大 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而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随后在欧亚一系列国家赢得胜利。

修正主义的泛滥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策略的改变,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生新的分化,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自1896年起,E.伯恩施坦在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从理论上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国际现象,各国的机会主义者麇集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之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中的革命左派,首先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 A.倍倍尔、W.李卜克内西、R.卢森堡、F.梅林、K.李卜克内西、C.蔡特金等人,在不同程度上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如法国的J.盖德、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保加利亚的.布拉戈耶夫等人,也对伯恩施坦及其实践中的同伙法国的米勒兰分子进行了批判。

以 . .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粉碎了小资产阶级的民粹主义以及伯恩施坦主义的变种──经济主义,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2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党章和党纲,为建设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基础。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了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运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见俄国1905年革命)。

1910年前后,修正主义势力由于以K.J.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向其靠拢而更为增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中居于主导地位。1914年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各党大多数领导人蜕化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站在本国政府一边积极支持这场帝国主义战争除Κ.李卜克内西在1914年12月德国国会通过新的军事预算时大无畏地单独投反对票以外,各国的机会主义领袖们都投票赞成本国政府的军事预算和战争拨款。一些人还担任了资产阶级政府的部长。第二国际陷于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1915年 9月齐美尔瓦尔德和1916年 4月昆塔尔两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见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和昆塔尔会议)所形成的短暂的、过渡性的国际联合,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国际(齐美尔瓦尔德联盟)。由这次会议开始的活动,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运动。1915年12月,欧洲和美国28个社会民主党中有13个党和两个党内的8个反对派声明加入这个国际,其后还有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参加。考茨基中派在这个组织中居主导地位。由于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左派坚持斗争,该国际宣言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谴责社会沙文主义,批评社会和平主义。齐美尔瓦尔德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锻炼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组成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为创立新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战略和策略、党的建设以及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光辉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亚革命浪潮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它参加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工人大规模罢工斗争,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俄国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及时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七月事变之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业已消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在1917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胜利地夺取政权。革命从首都向外地、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到1918年 3月,全俄广大城乡基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激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欧洲和亚洲出现国际性的革命浪潮。在欧洲,主要有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1918~1919年德国革命,1919年 3月匈牙利革命,先后建立为时短暂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见彩图[匈牙利布达佩斯起义工人在克伦德培接受检阅(1919年 4月23日)])。在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斗争,1919~1920年意大利爆发工人占领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骚动”,直到1923年还发生保加利亚反对赞可夫政权起义,德国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汉堡工人起义以及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等。所有这些革命斗争都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血腥镇压之下先后遭到失败在亚洲,许多国家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把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1927年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朝鲜在1919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运动”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相继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掀起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运动。

联共(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苏维埃国家在列宁领导下取得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以后,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沟通城乡和工农之间的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一条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苏联共产党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多数成员1924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对派,1925年批判了所谓..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1927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这几次争论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党内斗争中开创了不好的先例。1928~1929年,从如何看待和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开始,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发生严重分歧联共(布)开展了批判所谓“布哈林集团” 右倾错误的斗争。其结果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并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于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人民还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苏联的强大及其影响,不仅保证了它在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国际 在十月革命胜利和欧亚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国际共产主义队伍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联合。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俄国共产党(布),7个欧美国家成立共产党,另外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有欧洲、亚洲、美洲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中国、朝鲜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这次大会正式成立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总部设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强调集中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共产国际有权决定各国支部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各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执行它的决议。

共产国际前期,列宁在世期间,举行过 4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团结和巩固了各国革命左派的力量,在它的帮助和指导下,到192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它在继续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同时,开展了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它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924年以后,共产国际在斯大林的实际指导下进行活动,共举行过 3次代表大会。为适应资本主义进入暂时相对稳定的形势,共产国际总结各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同时滋长了“左”的倾向,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提出各国共产党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并在一段时间内把社会民主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 7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强调在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有农民和其他民主派别参加的人民阵线,批判关门主义倾向,等等,对纠正某些“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共产国际中后期活动的主要偏向表现为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不顾各国的具体情况,任意干涉各国党的事务,在各国党内进行过火的斗争,动辄采取极端措施,以及要求各党在自己的行动中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集中统一的国际组织形式,不适合各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3年 6月,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有利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所面临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胜利各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谱写了光辉篇章。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发挥了反法西斯战争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伟大贡献。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人民抗击侵略者,胜利地进行了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推动本国反法西斯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和武装斗争 东欧和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人分别进行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抵抗运动、发动武装起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在世界范围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原美国共产党总书记E.R.白劳德在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之后,宣扬德黑兰协议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长期的信任和合作提供了保证,主张美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实行阶级合作,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并在1944年 5月解散美国共产党,另组共产主义政治协会。白劳德修正主义给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945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共产党人批判了白劳德主义。在此基础上,W.Z.福斯特于同年7月重建美国共产党。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奋斗和战后初期的较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东欧的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德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的朝鲜北半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北半部(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等国取得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连同苏联、蒙古在内,约占世界人口1/4的近8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30年代克服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坚持革命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结果。

1947年 9月,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意大利等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举行会议,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它存在8年多时间,于1956年4月解散。在它活动期间,苏、南两党冲突占据了显著地位。1948年 6月、1949年11月,情报局两次作出决议,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以J.B.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这两个决议引起连锁反应,一些国家党内相继开展反对所谓“铁托分子”的斗争。历史证明,这些决议和斗争都是错误的。

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蓬勃发展和日益壮大的历史时期。到1949年,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有党员2000多万人。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成为本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强大力量。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一系列国家取得了胜利。

独立自主地探索前进的道路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斗争和竞争中共处;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各自的发展中出现新的历史特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反思、探索,在克服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确立各党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的基础上,适应历史潮流,在不平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世界历史新的课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历史两大主题。经过激烈的“冷战”以及多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入不稳定的和平共处局面。在国际关系上出现新的战略格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集团互相对峙。军备竞赛和霸权主义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生活造成严重损害或带来威胁。在世界各地,各种形式的战争连绵不断。维护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导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加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落后状态,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向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很大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继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以及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6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展开,开始带来社会生产力新的飞跃。能否适应变化了的新的形势,正确解决新的历史课题,再一次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继续胜利前进的关键所在。

批判个人崇拜 1953年 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陆续采取措施开始纠正斯大林的某些错误。1956年2 月25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就批判斯大林问题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同年 6月,美国《纽约时报》将这个秘密报告公诸于众,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浪潮。各国共产党对此发表了大量文件和评论,总的认为,纠正斯大林的错误,消除对他的个人崇拜,是有利于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积极步骤。但是,在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错误的根源和批评斯大林的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分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裂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纠正斯大林错误的影响,克服个人崇拜,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50年代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批判有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历史的和认识的局限,未能健康地深入发展。这一时期未能从理论上和党政领导体制上进一步探索和消除产生个人崇拜的环境及其根源,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个人崇拜问题;同样,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针、路线的回顾,亦未能超越历史形成的既定模式。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逐步深化,各国共产党人在70、80年代先后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上了日程。

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和法国的共产党领导人曾指出意、法有可能通过与苏联不同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1956年P.陶里亚蒂提出“结构改革论”,认为用民主与和平方式对政治经济结构进行逐步改革,就能使意大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70年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共产党相继提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多元化与和平的民主方式,采取不同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走向社会主义。它们的主张曾被称为“欧洲共产主义”。西欧其他一些共产主义政党,还有一些非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也表示赞成或者基本支持这些观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各国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没有革命的形势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胜利。迄今为止赢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与战争有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陷于经济政治全面危机、各种基本矛盾极度尖锐化的结果。通常所说十月革命道路,其主要之点在于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取得政权,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它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承认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并不妨碍或者限制各国共产党对于各自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当今历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身调节,近几十年并未发生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各国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出现许多新的因素,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都在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确定各自走向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的斗争任务和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50年代初,在J.B.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并在此基础上于60年代中期扩展为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见彩图[J.B.铁托在南斯拉夫第2次自治者代表大会上讲话(1971年5月)])。苏联共产党从50年代开始对政治和经济体制作过某些改革的探索,60年代曾经推行过新的经济体制。匈牙利在60年代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包括计划制度、经济调节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70~80年代,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不同方式开始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于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1986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要求创造和革新,反对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1987年苏共中央先后提出社会生活全面民主化的纲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1988年改革进入实施业已制定的方针和纲领阶段,扩及到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强调打破旧观念,提倡“新思维”。

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从各方面彻底纠正过去“左”的错误这条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开始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980年起,在全国农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经济改革。1984年起,在城市开展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采取多种承包经营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也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克服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在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在努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取得革命胜利而又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做法,必然要在实践中碰壁,并带来消极后果。1987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苏联共产党对本国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之,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自治等等,在理论界展开深入的探讨。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大多沿袭苏联2030年代形成而在4050年代固定化的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生产资料以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实行最大限度的公有化,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单一指令性计划为中心的计划经济,以及以党代政等。当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而又面对严重的战争威胁之时,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在历史上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以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增强了苏联的国力。但它同时存在着许多弊端,妨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消除多年沿袭的原有体制的弊端,制定相应的有效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开放的社会形态,应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的管理经验。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参加国家事务,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对各级领导人和公职人员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保证改革事业的顺利进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改革来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并以改革的成果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各国党确立正常的相互关系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共产党之间在确立相互平等的正常关系方面取得了进展。40年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错误地对待南斯拉夫共产党,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斯大林不能容忍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原则。5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当代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以及各国共产党的相互关系方面出现严重分歧1957年11月14~16日,在莫斯科举行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并发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即《莫斯科宣言》);16~19日,64个党的代表会议通过并公布《和平宣言》。1960年11月,81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并发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即《莫斯科声明》)(见彩图[毛泽东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7)])。这些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制订是各国共产党谋求消除分歧维护团结所作努力的体现由于未能恪守各党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共产党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维护团结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1961年10月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分歧公开化。随之开始了一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分裂。

60、70年代,西欧一些共产党多次强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存在任何“领袖党”、“领导中心”,反对任何党把自己的政治路线强加于人,反对任何重建新的国际中心组织的建议。主张各党应有选择本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由,一切不同观点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反对强加于人,反对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名义压制别国党,指挥别国党为自己的战略需要和外交斗争服务。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之上,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各国共产党之间在政治上、道义上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在组织上各自独立。每一个党各自对本国的革命事业负责,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从70年代末期以来,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有所恢复和加强,在新的基础上增进友谊与往来。1989年 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两国领导人举行高级会晤,两国两党实现关系正常化。

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既有无数成功和胜利、又有严重失误和挫折的发展道路。截至1985年,全世界已有 110个共产主义政党,8000多万党员。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会遇到曲折和反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历史提出的新课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朱庭光 张宏儒

治乙肝医院地址电话

温州哪个男科医院治疗生殖器感染好

哪家医院治坐骨神经痛好

治骨科医院介绍